农民画家对老年大学的感恩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纳溪区老年大学书画班班长在为200元人民币为难。

这是学员张智蓉捐献的。因为她今年获得四川省老年书画比赛大奖,区政府奖励她2500元。班长知道,省级奖不算什么,她曾经多次获得全国大奖,而且知道,站在面前这个衣着朴素的老太有一个闪光的头衔“传统民间通俗画画家”。但是,班长更知道,张租住在不满50平米,至今没有画室的房子,家庭经济仍然拮据。这200元,沉甸甸的。

张智蓉的音容笑貌,浮现在眼前。

张智蓉,童年考上学校因故未能入学,母亲厌倦地主的家庭成分,把18岁的她嫁给最穷的贫农。婚后,生育了5个孩子,沉重的家务和繁忙的农业生产使她不堪重负。没有文化的丈夫坚决反对她学习文化,她偏偏阴差阳错的爱上传统民间通俗画的创作。

张自述,70年代,农村时兴在作为嫁妆的床、柜上绘画。一天,画师因故耽误,婶娘嫁女,急,恳求我试一试。大院子大房子,许多人围住我,我鼓起勇气画了《双鸽送》,还绘了彩色。他们都赞扬我,说“草帽下看不出人才”。一传十十传百,我就有了名气,到处都喊我画嫁妆。丈夫看在钱的份上,就默许,条件是晚上画,白天赶回家干活。

85年,得益于叔父的举荐和资助,到重庆美院学习素描。半年后,被老公叫回务农。97年庆祝香港回归,“泸菊杯”征稿,张把画作背到三星街泸州电视台,获优秀奖。

张的第二个贵人是川剧团的一个导演,推荐张成为2001年成立的纳溪区美协初始会员。

张的第三个贵人是谁?是老年大学。2004年,张进入老年大学,2012年开始获得全国大奖。

从泸州市级优秀奖到全国金奖,这是多大的跨越。

这个跨越是如何实现的,很久以来,张自己也迷糊。每天,送两个孙子上学后,到书画班坐一个多小时,马上赶回家做饭。只是看、听、感受,回去再动笔。

看过张的许多作品,如参加市区美展获二三等奖的《农村医疗站》、《和谐友情》、《参赛归来》,2012年2月在北京“红旗颂”全国十八大书画大赛中荣获金奖的《富贵和谐》,2012年5月在北京军天书画院“春天的故事”栏目组荣获金奖的《小康村的春天》,印象深刻。还有2012年12月第三届中国老年文化艺术画大赛中荣获铜奖的作品。张的草根创作农村题材作品,是贴近生活突出主题的传统民间通俗画。有写意画的粗犷和简略,又有工笔画的层次和立体感,两种笔法综合纯原创新型作品。她的作品和事迹受到中央电视台6套,四川电视台经视台,泸州电视台,纳溪电视台的重视和播放。在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晚霞报,泸州日报均有报道。

书画班班长知道,光靠张自已拿着枝笔在连画室都没有的地方就画成个画家吗,不可能。是德高望重的美术教师李老虽然画法有异,在用色、用线、构图诸方面的指导,是书画班学员学习进取的氛围的熏陶,是多次获得全国金奖的学员的引领激励,是老年大学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环境成就了张智蓉的农民画家之梦。是改革开放实现中国梦的大环境改变了张的命运。

200元人民币推送之际,张说,我把原来的苦全部的忘掉了,只想到现在的幸福。现在为什么幸福,现在我有学习的机会,我能够上老年大学。老年大学不分成分不分阶级不分职业,不嫌弃农民。在这里,我能够发挥我的想象,干想干的事情,我要画出新农村的面貌,努力争取最好的成绩,报答关心支持我的人。

书画班班长收下200元,接受了这个农民画家对老年大学的感恩。

   

附:作者

李明,纳溪区老年大学书画班班长

喜歌,纳溪区老年大学文学课教师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