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人间之真情永驻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物欲横流的时代,这世界给人们的感觉往往少了些人情味。其实不然,只要我们有发现美的眼睛,自然处处有感人的真情故事。


一、好丈夫王自炳:悉心照顾病妻十四年


王自炳,48岁,家住在红石梁廉租房小区,记者看到他的时候,他正在医院陪妻子做透析。14年来,他独自一人承受着照顾生病妻子和带大两个孩子的巨大辛苦,他是邻居们眼中的“好丈夫”,他用无言的爱撑起了整个家。


陪妻子散步


岁寒知松柏 患难见真情


1992年,通过好友介绍,王自炳认识了妻子张林桂,从相识、相知再到相爱。一年后,他和张林桂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婚后他们在田家煤矿开起了小商店,夫妻恩爱,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女儿和儿子的相继出生,让小家庭变得更加幸福温馨。

    

可命运总是喜欢捉弄人。2002年,妻子张林桂患上了糖尿病,刚开始没有意识到病情的严重性,只是保守治疗,没想到后来发展为肾衰竭,半身瘫痪,不能走路,连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一下子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王自炳的头上。他每天早晨5点准时起床,帮助妻子洗漱、解决大小便,给房间通风换气,然后做饭,喂妻子吃饭、吃药,接着开始扫地、拖地、洗衣服……,一开始他还一边上班一边照顾妻子,后来,实在没办法,为了照顾妻子,他辞去了煤厂的工作。

    

照顾妻子洗漱


寸步不离  守护妻子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妻子一直没有中断过治疗,但病情还是在不断恶化。王自炳无奈地说,去年4月又被检查出患有尿毒症。妻子张林桂瞬间崩溃了,为了给这个家庭减轻负担她想到了轻生。王自炳知道后,为了打消妻子的轻生念头,几乎每天寸步不离地陪着她,即使是到医院做透析,他也寸步不离的守在透析室外。

    

为了方便妻子治病,王自炳在红石梁申请了一套廉租房。如今,家里全靠低保和女儿打工寄的几百块钱来维持生活。“10多年了,说不辛苦,那是假话,烦了累了也有发脾气的时候。可是,我不照顾她就没有人照顾了,两口子走在一起不容易,我只求不给自己留遗憾。”王自炳告诉记者。提及未来,他没有太多的奢望,只盼妻子有朝一日能够康复起来。(巫山网  龚发苗)


二、梁尤周邓会龙:拄拐夫妇情比金坚


近日,记者走进培石乡黄龙村村民梁尤周和邓会龙夫妇家,只见梁爷爷两夫妇正相互搀扶着走向田地里,为他们的菜地浇水。他们两夫妇行走十分困难,但就是这样的一对夫妇,十多年来,在缺少儿女关心的情况下,夫妇二人在困苦的生活面前没有低下头,用情比金坚的情意,共同书写励志的乡村爱情故事。


    

邓婆婆今年68岁。早些年,邓婆婆的下肢出现疼痛。经恩施州人民医院确诊,邓婆婆的“股骨头坏死”。因家境贫寒,夫妇经过商量,在医院取了一百多元的药物后,不顾医生劝阻,办理了出院手续。

    

由于没有得到医院的正规治疗,疼痛开始不断加剧。无奈之下,邓婆婆向本地的“赤脚医生”求救。经过反复折腾,病情不仅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重,到了五年前,邓婆婆走路已经离不开拐杖。当时,生活的担子就压在了梁爷爷的身上。梁爷爷今年74岁,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而随着年纪的增长,他在三年前也开始用上了拐杖。

    

夫妇二人有一个儿子和三个女儿,;三个女儿则嫁到外地,很少回家。二人拄拐之后,本来拮据的生活雪上加霜。


    

近年来,为了生活,夫妇二人开始干起了稍微轻松点的活儿——养猪和养鸡。养猪和养鸡换来的年收入大概在2000元左右,可以补贴夫妇二人的生活。因为夫妇二人行动不便,家中的三亩田地从此荒废。有些好心村民了解到了他们家里的实际困难之后,一到庄稼收种季节就会主动上门,帮助他们种收庄稼。但是,令好心村民意外的是,本来非常拮据的夫妇二人却坚持要给他们清算种收庄稼的费用。

    

现在,他们夫妇二人的病痛越来越严重了,行走也越来越困难。但他们却依然相互搀扶,不离不弃。如今,虽然民政部门为他们两人办理了低保,远嫁外地的女儿也给寄了医药费,但两夫妇每年近20000元医疗费对他们来说,仍然是很大的压力。

    

“感谢现在党的政策好,但我们不能依靠国家,只要还能动,我们就要争取自己多劳动一点。”梁爷爷说。现在他们仍然坚持种地、养猪和养鸡,用这些收入补贴家用。虽然他们每年的开支2万元以上,但对于这对坚强的夫妇来说,他们从来没有气馁过。

    

“现在国家政策好,为我们办理了低保,还有其他方面的补助。我们虽然都在拄拐,但是双手还能用。现在我们的儿子也经改造后回家了,儿子现在在重庆一公司打工,他正改邪归正好好地在上班和生活。我相信只要我们一家人努力,以后的日子会好起来的。”谈起未来的日子,梁爷爷两夫妇满怀信心。巫山网 陈廷权)


三、谭先锋:爱不在小,事在人为


近日,记者走进抱龙镇大梁村小学,学校传来朗朗读书声,记者从门外望去,只见谭先锋站在讲台上,声音响亮的教孩子们朗读。时隔一年再次见他,感觉他又老了些许。下课铃声响起,记者见到他,他和记者谈起“在教育孩子方面,我要求孩子尊重老师、同学;在家中,教育孩子要尊重家长;在公共场所,要孩子自觉遵守公共道德,从小使孩子树立爱心和正义感。”

    

抱龙镇大梁村的谭先锋,是扎根山区的小学教师,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中。全家人相亲、相敬、相爱,“慈母、孝子、贤妻、善邻”,深受好评。今年,谭先锋的家庭被评为“最美家庭”提名奖。


谭先锋在办公室认真备课

    

今年46岁的谭先锋,他的20个春夏秋冬,都一如既往地坚守在三尺讲台。对于目前全校现有的20多名学生来说,他既是老师,也是家长。即使困难重重,他依然表示,只要有一个学生,他都会坚持下去。

    

大梁村校是一座略显陈旧的院落。全校20多名学生,两位老师。1996年,26岁的谭先锋来到这里开始从教生涯。

    

不仅在学校中,在家庭中他也始终倡导夫妻和睦,尊老爱幼、勤俭节约、邻里互助等积级向上的氛围。也坚持百善孝为先原则来要求自己,并由此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在家庭里,我们夫妻之间互敬互爱。两个人在不同环境生长,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习惯,不同的爱好,所以在一起生活难免会有不适应,会有摩擦,这就需要彼此多点宽容,多点谦让,多点谅解,做事多从对方角度考虑一下。构建和谐文明的家庭环境,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和我们奋斗的目标!持之以恒地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用智慧和勇气扬起理想的风帆驶向和谐的彼岸!”他坚定告诉我。

    

在对待长辈方面,他坚持正直做事,友善对待老人。平时对长辈嘘寒问暖,关心母亲的生活起居。每次全家人一起吃饭时,他们总是把好吃的菜往母亲碗里夹,让她多吃点。上街时,也会惦记着给老人添置新衣服、新鞋子。为了让母亲身体健康,他们经常会买些水果、钙片、等营养品,让老人增加营养、滋补身体。家里有些重活,他们都要自己干,不让老人累着。

    

在大梁村校,只有两个老师,但是他们的工作热情都是很高涨的。

    

原因很简单,因为在这个村校的校园里,有一个“喜欢拿第一”的榜样在催促着大家,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拿第一”。虽然这没有写进校训,没有出现在校园的任何一个地方,可是这种鼓动人的精神劲儿在大家的心里是心照不宣的。学生们都知道,老师只要一工作起来,就从骨子里透露出一种不可磨灭的激情。

    

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谭先锋虽身处偏远的农村学校,但他从来没有怨言,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

    

此情此景,谭先锋在日志中写着这样一句话:“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无心插柳,报以春风;爱不在小,事在人为!”(巫山网  任美莲)


—高举旗帜  引领导向      成风化人  凝心聚力—

—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澄清谬误  明辨是非—

—团结人民  鼓舞士气      联接中外  沟通世界—

编   审:刘光明       电  话 :57682742

觉得不错,请点赞↓↓    请留言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