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课堂教学变革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2016年12月17-18日,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十九次学术年会在四川成都隆重召开。年会紧紧围绕“提高质量——教育创新发展之本”这一主题,以主旨报告、学术研讨、热点对话、经验分享等多种形式,展示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为大家共同探索教育创新提供丰富多彩的交流和共享的机会。这是中国教育学会汇聚众多基础教育领域专家学者,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探索提升教育质量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一次综合性学术盛会。


“微论坛是学会学术年会组织形式的创新,旨在聚焦几个教育热点话题进行深入探讨,话题突出“微”(具体、易行)、“实”(实际、实效)、“重”(关键、关注),尽量贴近校长、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


重庆市巴蜀小学承办了本次学术年会第九微论坛,主题是“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课堂教学变革”。



 聚焦巴蜀论坛


由重庆市巴蜀小学承办的本次学术年会第九微论坛围绕“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课堂教学变革”这一主题,分别从专家解读、学校实践回应两个层面来分层设计主题报告,并分别从学科内案例分享、跨学科案例分享两个侧面,来剖析核心素养落根课堂的实践渠道。


 聆听学术声音



第9微论坛



巴蜀小学发起议题,与北京市史家小学、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合肥市屯溪路小学等友好学校,就相关内容进行了充分讨论和交流,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重庆市巴蜀小学校长马宏作了专题报告,微论坛邀请了一线校长和教师,从不同的维度来谈教师成长,并特别邀请了《中小学管理》原主编、编审沙培宁女士作为特邀嘉宾主持。




《中小学管理》原主编、编审沙培宁







01


主题报告1: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

 

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以《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为题,进行了大会的主题报告。报告阐释了他对教育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解,并且通过对山西省进行学科教学项目化试验的情况,表达了对项目学习未来发展的展望。


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


基于对现实的两个判断,教育落实核心素养主要抓住三个关键词:融通、内化、应用。第一,理念、理想和实际反差比较大,从社会、从家长等各方面看,还存在许多批评;第二,许多改革、探索只是在现有框架的基础上进行,没有产生实质性的突破。


1

所谓融通,其内涵丰富,既是知识能力和价值的各自融通,又包含各方面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诉求,只有做到这一点,教学内容才可能转化成素养。


2

所谓内化,要求产生内化性的东西,外在碎片化的东西不能成为素养,素养需要接受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内化为思维习惯、行为习惯、举止修养。同时指出,把素养和胜任力这两个词合起来理解,更能揣摩核心素养这个词的核心内容。从这个层面理解内化才能更好地揣摩内涵。


3

所谓应用,需要我们准确理解“融通和“内化二者,在用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判断一个人的素养。因此,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应用培养,“融通和“内化还是需要“应用这一主要途径来完成。


因此要把核心素养落实在课堂上,落实在学生身上,关键的着力点就是将“应用作为主要途径,把教育学习的全面知识在实践中“融通和“内化,在实践中升华和扩展核心素养。


另外,与核心素养要求相背的行为,一是大容量、高密度的灌输和讲授;二是碎片化、被动性的记忆和理解;三是过量低效的做题训练。这要引起每一位教学者的重视。


山西近年在学科教学项目化学习做了很多尝试,这些试验给一线学校教学带来的主要变化是:第一,教学内容的碎片化转型为整体化;第二,被动听讲、做题的过程转化为以实践包容知识、能力、态度的教学项目的过程;第三,学习活动成为教学的主体;第四,巩固性训练减少、探究性活动增加。两年多来,项目取得巨大的成功,受到了学校、家长、学生和社会的一致认同。


所有的改革,其根本的动力是社会进步。是社会进步在推进教育的改革,教育改革本身不能脱离社会、要回应社会、显现对时代的价值。社会都在转型,任何一个领域都在转型,如果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课堂不转型,社会不答应,时代不答应。



02


主题报告2: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变革


重庆市巴蜀小学马宏校长以《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变革》为主题,回应课堂教学变革,她从“律动教育谈及巴蜀课堂教学变革课程的背景,对巴蜀律动教育系统实践做了具体介绍。


重庆市巴蜀小学马宏校长


巴蜀秉持“律动教育的办学理念,以团队和课程两大抓手,逐步建立了“333”律动课程体系,在此过程中,找到了老师专业提升的关键。其一,教师课程意识的回归;其二,课程意识关照下的课堂教学改革——这也是巴蜀的着力点


巴蜀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实践行动:第一,巴蜀对于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变革的理解。第二,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巴蜀寻找到的契合点在“读懂学校,读懂儿童”。若读懂学校、教师是立足点的话,读懂儿童永远是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第三,解读核心素养语境下的契合点与发展点。


巴蜀始终在传承中发展,在回应问题的研究中传承与寻找、探索与发现。这正是巴蜀人孜孜不倦、以学术的方式来守候生命的静好,共同经历、彼此滋养的创造历程。


 案例分享



01

学科内案例分享

课堂教学是实现育人目标最重要的途径,也是课程体系落地的最主要力量。微论坛中的案例分享板块,分别呈现了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和巴蜀小学的实践探索与系统思考。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脱中菲主任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脱中菲主任在分享了《单元设计:撬动课堂教学的支点》,认为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在内容方面,强调适切性、开放性,在学习目标上强调系统性、全面性、多层次性;

    第二,要进行教学目标的分层,强调基于学生不同的需要,将目标分解成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实现有个性的教学;

    第三,要实现学习任务的转化,实现现有教材向学材转变;

    第四,通过课堂观察来改进教学,将教学行为转化为可观察、可记录的课堂观察的结果,将教学目标转化为一级和二级的观察指标。

东北师大附小在研究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第一,形成了关于基于个性差异的五种课堂教学模式,这五种课堂教学模式在数学学科有不同的单元内容得以实现;第二,完成了70%的国标教材的校本化实施;第三,构建了基于教材比较和学情分析的行动研究的泛式,最后造就了数学学科的研究团队。

 



重庆市巴蜀小学吴倩副校长

重庆市巴蜀小学副校长吴倩在马宏校长对巴蜀小学整体报告的基础上,基于学科课程综合,从学科内实施的层面,给大家分享了巴蜀美术学科在课堂教学变革的具体做法。

    第一,带着孩子一起寻找和发现,做学校的主人;

    第二,从目标、内容、实施、评价、成果中去加强每个学段的内容逻辑,强调知识情境中的转化落地,来体现主题化、整合化、情境化、任务化,从而改变我们现行的美术课程结构;

    第三,通过多维对话的综合展示评价,来实现空间润泽人。

学科内的实施进一步地拓展了学科的实业与外延,通过做的哲学,不断涌现出改革的活力,给每一个学科都带来了无限的可能,在核心素养落地的路上,去找寻自己的表达方式,努力从课程深处、从教材的背后,在生活中看到人的存在,让课程、课堂与儿童心灵、儿童的生活一起律动,也让教师的专业发展走上了一个新的境界,在相互的召唤中成长。



02

跨学科案例分享

跨学科案例分享板块分别呈现了北京市史家小学和重庆市巴蜀小学生动系统的教育教学案例。


北京市史家小学书记洪伟

北京市史家小学洪伟书记作了主题为《博悟世界  遇见未来》的分享,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史家教育集团博物馆课程的研究实践。

    第一,以种子计划作为课程的价值基点,以确定培养核心的人作为课程指向,提出了无边界的课程;

    第二,以博物馆课程的开发为切入点,探寻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路径和课程形成的三个特点;

    第三,成立了8部6中心的管理模式,打破教师学科边界,拓宽教师专业领域,以骨干教师工作坊为途径开展特色教研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深度,同时开设教师国博教研培训,不断积淀教师的人文底蕴。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好课堂”,才是“学生喜欢的课堂”,洪书记谈到三种课堂,第一是凸显无边界的课堂。淡化学科边缘,融合学科知识,以问题为导向,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与置疑,在求证中不断探究获取问题的答案。第二是凸显有滋味的课堂。带领孩子从符号世界走向真实世界,将课堂的学科逻辑转为生活逻辑,使孩子由知识的获得者变成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第三是凸显有色彩的课堂。把多彩的事业当做教科书展现给孩子,让学生视野超越学校的围墙,让学生由博物馆放眼社会,由中国文化放眼世界文明,让学生随时随地发声。

 


重庆市巴蜀小学课程部部长张帝

重庆市巴蜀小学课程部部长张帝向大家介绍了巴蜀小学跨学科实施经验。

他以四年级防火项目教学的案例,解析了如何梳理相应的标准以及如何形成项目学习的评价量规。选择项目学习这种方式作为当前校本化改造和开发的载体,并把它凝练为巴蜀小学校本化的流程,分别是四个环节,即:确立、设计、探究、发布。

形成序列化的学习内容,促进学生从“教师教到“自己学的方式的转变,给教师带来了挑战,促进了教师综合化能力的提升。巴蜀常常讲这样一句话,教育是慢的艺术,巴蜀小学课程综合化的改革追求的是和风细雨,一步一个脚印。




03

教师发展案例分享

教师提升的关键,就是教师课程意识的回归。教师发展案例分享板块,从校长和教师两个视角,分别呈现了合肥市屯溪路小学和巴蜀小学的实践探索。 




合肥市屯溪路小学校长陈罡





合肥市屯溪路小学校长陈罡以《教师的挑战——学习“教学生学习”》为题,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素:大环节、小容量、低结构、高思维。通过“为什么教,教什么”和“如何教”这两个问题,生动地解析了我们应该如何了解学生学习,如何教我们的学生学习。

有两个问题值得大家研究:

    第一,课堂教学应该真正地抵制过度设计,过度设计的课堂教学限制了孩子们的思考,限制了孩子们的发展;

    第二,要研究真实的问题,强调过程学习,强调发生性的学习,强调孩子在过程中发挥研究的主动性。

我们教师的角色,应该从权威、专家、伙伴向学习者转变,教师是通过研究学习,进而去教学生学习的,学习才是我们教师未来真正的挑战。

 


重庆市巴蜀小学品德学科主管李明静

作为巴蜀小学70后的一线教师,巴蜀小学品德学科主管李明静以《坚持·突破·跨越》为题分享了两个成长攻略:

    一是氛围营建。学校持续的认同,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宽容和谐的人际关系,常态的工作坊研究机制让教师有充分的自由,在感兴趣的领域学习提升自己,逐步树立自己的专业自信;

    二是团队互助。学科组回应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这一主题,积极寻找落地课程的策略,深入钻研教研体系,提炼了品德学科落实核心素养的四个基本元素,即“有爱心、负责任、讲文明、守规则”,将品德课教材内容进行了主题归类,拟定了核心素养图谱,在教学中更加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化,基于课堂研究现场,大胆创新,撬动师生成长的支点。


 观众声音

2016年注定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又一重要年份,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发布,成为全社会尤其是教育人关注的焦点。“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课堂教学变革”微论坛是一场分享教育实践、教育思想、教育智慧的盛宴!把握核心素养的本质,构建核心素养落地的支持系统,尤其是注重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师专业发展新路径的探索是至关重要的当下教育命题。


——北京市东城区教委副主任  尤娜


巴蜀及伙伴们的思考与实践给予我们目标与路径,让我们真实感受到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在朴素的行动中一路探寻教育的真谛,成就大气磅礴,令人敬仰!回味一次次学习经历,每时每处毎人毎事无不渗透巴蜀深厚的积淀!


——北京市史家小学校校长  王欢


我感觉一是本次论坛主题选择好,既结合前沿元素核心素养,又结合育人主阵地课堂教学改革。通过学科内课程整合和跨学科课程整合,构建了巴蜀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二是巴蜀小学的工作坊团队建设,激励和解放了师生活力,发展学生的同时也发展了教师。三是巴蜀小学课程育人效果好,真正地落地生根。


——重庆市铁路中学校参会教师


有温暖的、有力量的论坛,无论是高屋建瓴的顶层思考,还是细致入微、新意盎然的设计,让我们记住了很多:比如项目学习、深度学习、单元学习、问题学习…总而言之,让儿童成为学习主人,让教师成为创造者,永远在研究状态中智慧的工作。


——北京市前门小学  赵连杰


会议最后,《中小学管理》杂志原主编沙培宁对微论坛作了总结。要理解核心素养的概念,不是仅仅抓住核心素养的几条,而是应结合实际情况,从核心精神上去理解它。微论坛的分享帮助我们理解了校长应该做什么;从巴蜀来看,作为学校要如何扬弃自身优缺点、保持学校文化的整体性和一致性;要如何通过研究型团队来支撑学校发展;要认识和注重达成一所学校的常态优质的价值;要有整体的、系统的思维方式等,所有这些,都带给与会者深度的思考……她认为,校长领导变革的能力对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打破传统才能创新、创造,同时,学校应尽快建立稳定的、新的教学常态,以形成我们的抓手、我们的标准。


沙培宁女士与巴蜀校长团队


正如马宏校长在此次微论坛发言中所说,巴蜀始终在传承中发展,在真问题的研究与回应中坚守。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是一个探索、发现、共同经历、彼此滋养、创造的过程。这种价值引领,生动诠释了巴蜀人对待教育的态度:以学术的方式来守候生命的静好,巴蜀人一直在努力!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