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创业考察、游学、旅行……“慢就业”日渐流行!!!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实习、创业考察、游学、旅行……在忙忙碌碌的就业季,有这样一群“悠闲”的毕业生,他们并不急于“毕业就工作”或“先就业再择业”,而是在面对多种多样的职业选择时,让自己暂时处于待定状态,慢慢考虑人生道路,这种近年来新兴的现象被称之为“慢就业”。



与被动“待业”不同,

“慢就业”常常是主动为之。


调查显示,近年来,“慢就业”群体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一份针对2016年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的大数据报告显示,2016届高校毕业生当中,有4.8%的“95后”选择“慢就业”,预计2017年这一比例还会进一步提高。


这些毕业生为何选择“慢就业”?

对“慢就业”应该怎么看?

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宁愿“错峰就业”,也不想“入错行”

2015年6月,林志伟从北京外交学院金融学专业毕业后,既没有考研、考公务员,也没有投简历、找工作。“我向往自由的生活方式。当时还没想好哪种工作更适合我,所以宁愿跟别人‘错峰就业’,也不想入错行,让自己很痛苦。”林志伟说,“我是北京本地人,家庭条件也还可以,所以能够支撑我有一个‘考察期’,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


“所谓‘慢就业’,看似轻松自在,其实压力不比工作的同学小。”林志伟说,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劝说林志伟找个正式工作,安安稳稳过日子。


半年多的“考察期”,林志伟先后在营利性社团、教育机构、咖啡厅工作过。“我尝试了一些感兴趣的工作,考察了市场行情,积累了一定经验,也明白了自己适合干什么。这段时间并没有白费。”


2015年12月,经过半年考察,林志伟与人合伙创办了一家教育科技公司,接下来的一年里,他的公司在不停地尝试。“虽然不少项目失败了,但也得到了历练,创业想成功,总需要在不断尝试中跨过一道道槛。”林志伟说。


目前,林志伟的公司正在创客教育领域做着尝试,专注于设计着自己的无人机和机器人教学产品。“人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擅长什么,要靠自己的优势去挣钱。”林志伟说,“现在毕业快两年了,如果时光倒流,我还会这样做。”



定位准了再出发,慢一些又何妨

与林志伟的“淡定”相比,金莎是在焦虑中开始尝试“慢就业”的,她对职业的“考察期”也更早,在还没进入大四毕业季之前,她就决定暂时休学一年,让自己不那么急迫地面临就业抉择。

2015年4月,当身边的同学着手准备考研、就业相关事宜时,即将步入大四的重庆大学英语专业学生金莎决定到美国奥兰多的迪士尼世界主题乐园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


“我读大学期间有些懒散,没有明确的就业规划,一想到找工作就有些迷茫。”金莎说,自己这次出国实习的初衷,就是想深入挖掘一下自己的兴趣或今后的就业方向是什么。


在迪士尼,生活的环境不同于学校,“每时每刻都要跟老板和同事打交道”,这也让她提前明白,公司和学校是有很大区别的。金莎觉得自己收获了很多。更重要的是实习的经历对自己择业观产生了重要影响。”金莎说,“英语专业的同学择业,很多都是选择教育行业,但我发现自己对公司运营更感兴趣,或许我是个‘另类’。”


“在国外待了一年,在就业上的确比原来的同学落后了很多。”金莎说,比如回来以后很多同学都找到工作了,各方面都比别人慢半拍,“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每个人的道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而不是跟别人比较出来的,只要走得踏实,走得有价值,‘慢’一些又何妨?”



“慢就业”不等于“不就业”,

选择“慢就业”要理性!


近年来,像林志伟、金莎这样的“慢就业”现象越来越多,有研究显示,与“80后”的“毕业就工作”“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不同,“90后”尤其是“95后”的新生代就业群体中,“慢就业”现象更为明显,很多毕业生并不急着找工作。


为何高校毕业生“慢就业”,

逐渐成为一种现象。


有专家认为: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应届毕业生没有经济负担,并不急于找工作。加上创业讯息铺天盖地,有些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做电商或者先出去旅游甚至待业,慢慢考虑和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而随着网络的发达,开网店、干微商等更加多元化的职业也给了这一群体更大的空间。


与其说“慢就业”是一种主动选择,

毋宁说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带来的客观趋势。


面对日益激烈的求职竞争,部分大学生“错峰就业”,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用来积蓄力量,有些主动“慢就业”的毕业生,在就业理念方面可能比想象中更成熟。比如,他们会更加看重专业是否对口、薪酬是否合理,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宁愿再等等看,毕竟“入错行”的代价可能会很大。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严天何认为:

在看待“慢就业”现象上,最为重要的应是与“不就业”现象予以区分。


“‘慢就业’不是‘不就业’,它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毕业生的个性化发展,是一种不随大流、不盲从的就业心态。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确实存在两个比较严重的误区,一是盲目跟风,从众式的考研、出国或是考公务员;二是畏惧就业,缺乏基本的发展规划,通过一切可行的方式逃避就业。‘慢就业’很好地避免了第一个误区,但也不能掉入第二个误区。”严天何说。


·END·
 

责任编辑:小月月   亚丽
内容来源于中新网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