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荆门市沙洋县三峡移民村语言认同情况报告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1
调查背景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峡移民迁出地区主要集中在重庆和湖北部分地区,分属西南官话中湖广片鄂中小片、川黔片成渝小片和西蜀片岷赤小片。其迁入的四川、湖南、山东、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福建、广东以及重庆、湖北的非库区县等地区,涵盖了官话、徽、吴、赣、闽、粤、客家等方言区,几乎囊括了现代汉语的所有方言。不同方言区之间的迁移,尤其是从官话区向其他方言区移民,会不可避免地遇到方言差异的问题,有的甚至造成冲突性事件,影响其社会适应性,从而产生社会问题。从2008年开始,外迁的三峡移民开始出现自发返乡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但语言不通导致的融入困境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图片来自“沙洋社区”

2016年4月7日至4月11日,“大规模移民的语言认同困境与相关对策研究”课题组对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土家族村的语言使用状况进行了调查。我们对该村进行了走访调查。调查对象为赵林(化名)等三位老年人(均在60-70岁)、小卖部个体户等三位中年人(均在40-50岁),并对未成年人进行了简单提问;中青年多外出务工,故缺少此年龄段调查对象。调查结果表明,对语言障碍较小、文化等基本接近的移民来说,融入当地显得十分自然。
       
图片来源于网络

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土家族村是三峡外迁移民的一个典型移民点。该村距离沙洋县城关镇5公里,距离李市镇9公里。2000年,因建设三峡工程,巴东县渡口等5个镇12个村1508名村民集体迁到沙洋,至今已有16年,村民以巴东移民为主体,也有百余名沙洋本地人在此购房居住。

2
调查的基本内容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移民在对巴东话、荆门话和普通话三者的语言能力、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

1.家乡话、当地话和普通话的不同掌握程度
在家乡话、荆门话和普通话的掌握上,巴东话作为家庭使用的核心方言,村民们掌握得最好。村民回巴东探亲,在巴东用家乡话与巴东人交流,家乡人不会听出有任何外地口音。
对当地话(荆门话)掌握迅速。自从2000年在土家族村落户后,在语言适应上,村民们只用了大约两年时间,就已经可以完全听懂荆门话,即使是老人也不例外。只有在当地人语速过快的情况下,才会感到吃力。但对大部分人来说,对荆门话都能听但不说。
对于普通话,村民们在巴东的时候就已经通过大众传媒接触过。虽然在巴东时候从不说普通话,但在理解方面早就没有问题。村里老人极少外出,只能听懂却不会说;部分人曾到外省打工,在外地的时候用普通话和人交流,回村后虽然不再说普通话,但在调查的时候和我们讲起普通话还是十分流利。
二代移民现在基本在中小学读书,学校里多为沙洋当地学生,沙洋当地老师授课时也是普通话和荆门话结合。因此,二代移民都可以说荆门话和普通话。部分二代移民也会说巴东话,但老移民们普遍觉得自己的荆门话说得很不纯正;还有一些二代移民只能听懂但不会讲巴东话。
       我们在调查二代移民荆门话的掌握程度的时候,发现几乎所有移民都不会发荆门特色的大舌颤音[r]。

图片来源于网络

2.家乡话、本地话和普通话的语码选择
在语码选择上,大部分情况是不同的语码在不同的场景凸显。比如家乡话在家里凸显,普通话在正式场合凸显,当地话在家庭外的各种生活中凸显。土家族村的情况有些特殊,移民之间交流用巴东话,但移民和当地人交流的时候,两个群体仍各自用自己的方言,甚至不会因迁就对方而有意改变语调、换用词汇,只有偶尔会减慢语速。在政府、银行等机构办事时,移民也主要说巴东话,办公人员说荆门话,交流起来没有障碍。我们在访谈中发现,在移民刚迁来的时候,双方各自用各自的方言,彼此之间基本可以沟通,最初两年,双方交流起来还需要多次重复、利用普通话或辅以手势,而两年以后则可以自由交流。
究其原因,巴东话和荆门话都属于西南官话,且都属于湖广片的鄂中小片。虽然二者在语音和词汇方面都有差异,比如荆门话有颤音[r],巴东话中保留有土家语底层,荆门话中用来表示做饭的词汇“烧火”在巴东话中有诋毁的含义,但是在整体的音韵特点上是比较接近的,因此双方一开始就能互相听懂,很快就可以正常交流。
       村里还有移民与当地人联姻的情况,比如移民家的儿子娶了沙洋本地的媳妇。夫妻在家说话的时候,丈夫用巴东话,妻子用荆门话,虽然不可避免受到对方方言的影响,但并没有刻意想要学习对方方言或改变自己方言。孩子在家里和爸爸讲巴东话,和妈妈讲荆门话,偶尔还说普通话,父母也都听得懂。这一点和此前的一些调查也有所不同。

图片来源于网络

3.移民的语言态度
土家族村移民对荆门话多持开放态度。在我们调查的三位老人和三位中年人中,虽然对移民工程的认同度各不相同,但都认为学习荆门话是必不可少的。他们无一例外地表示,既然移民一事势在必行,那么只能用发展的眼光接受新事物。
在对待普通话、荆门话和巴东话的态度上,受访者则表现地不太一致。老年人表示普通话“更好听”,荆门话听起来“软一些”,巴东话说起来偏“硬”;中年人认为还是家乡话好听,因为承载了乡情;而孩子则表示从没有考虑过“好听”与否的问题。
在二代移民的语言问题上,六位中老年受访者也都表示,孩子们的事由他们自己决定。要和当地人交流,就要学会荆门话;将来要走出去发展,就要学会普通话;而对于巴东话,他们则认为就算孩子们讲不好,甚至再下一代根本不会讲,也是情理之中,并不强制让他们学习。

3
几点建议

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土家族村在众多三峡移民村中,属于经济发展较有成效,社会适应性较好的典范,该村脱贫致富的许多做法曾经上过电视、报纸和网络。在语言问题上,虽然在移民初期有过一段适应期,但总体上并没有产生激烈的语言冲突。沙洋土家族村的方言使用情况,可以为类似的大规模移民的语言认同问题提供一些借鉴。

1.移民在同一方言片、方言小片内部迁移,语言适应性强,语言冲突少,有利于移民稳定和融入。
2.移民村跟当地乡镇距离近。双方接触多,语言适应得就更快,语言认同度就会随之提高。
3.中青年在当地语言认同和使用方面,更加积极和主动,搜集中青年语言适应的典型案例,有利于归纳出类型,为移民语言使用作精准的指引。
4.在移民初期,移民和当地人沟通以及适龄儿童入学时都曾遇到过一段时期的语言障碍。政府有关部门、学校、社会应适当组织相关的方言培训,帮助儿童迅速适应迁入地的语言生活。
5.积极编写迁出地和迁入地的方言词汇对照手册,帮助移民更快地掌握当地词汇,规避如“烧火”等词汇含义差别而产生的误会。
6.引导和帮助移民学习迁入地方言,目的是提高移民对迁入地的认同度和适应性,并不是鼓励移民抛弃自己的方言。相反,我们对移民自身的方言状况也需关注。国家语保工程可以专门设立移民方言调查项目,对移民的方言进行调查和记录。

参考文献:
王群生. 湖北方言的颤音[J]. 语言研究,1987(02):116.
李蓝. 西南官话的分区(稿)[J]. 方言,2009(01):80.
罗姝芳. 恩施地区汉语方言中的土家语底层[D]. 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7.
赵冰. 三峡移民的习俗文化变迁调查[D]. 武汉:武汉大学,2012.

作者:阮桂君   赵亮  车雨
校对:张喜亭
编辑:郑文君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