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宏斌:双刷模式和贪吃蛇式生存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孙宏斌:双刷模式和贪吃蛇式生存


融创从来不缺刷屏的热点,区区百亿的小收购,一不小心又上了头条。


收购融科智地后,媒体“知音体”文章开始满天飞:柳传志当年“黑”孙宏斌;“50万”的人情债;爱恨恩仇录;等等。说清楚这事的媒体,反倒没几家。


本来事情一大堆,顾不上。朋友说,碰到万科、恒大、融创、龙湖的新闻,地产大哥回避,纯粹就是虚伪,对粉丝不负责任。


好吧,那就说几句。



1

刷、刷、刷,刷起来


先说融创。这一次的收购,保密工作算是最到位,尘埃落定,才有消息放出,最后公报坐实。从绿城到佳兆业再到雨润,一长串的收购,弄得满城风雨,但老孙还要坚决去做这事,似乎很简单,图便宜抢地。也对也不对。


老孙有句名言,“看得明白,说得清楚,干得坚决。”地产大哥就把收购融科这事这事,尽量说清楚。


还是要从中报说起。上半年融创收入106亿,净利润只有0.7亿,净利率都不到1%。


老孙摆开架势,把利润扔到黄浦江,一门心思攻规模,中报业绩会干脆闪人了。


很多人看不懂老孙又在搞什么新花样,这一招叫“刷现金流”。

业内玩这一招,最出名的就是碧桂园。


2014年危机到来之前,中小房企阵营,冲进500亿,融创是唯一一家。这个话放在今天看,才知道老孙当年“刷现金流”的重要性。



当下,200亿、300亿阵营的房企,活得最痛苦。比如旭辉,人不人,鬼不鬼,非常难受。这一块,后文细说。


融创说,2016年能够刷到千亿。


问题就来了,

要么是交不了房,

要么是竣工不了,

要么是没办法结转。


天量的待结转,一定是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当然,也有人会说,盈余调控。调控一半的销售收入,这就太夸张了吧。


这就出现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老孙号称销售上去了,但结转没上去。


“刷现金流”的逻辑是,不要利润要销售。



销售上去了,结转没上去,这是闭节中最致命的一击。


现在,摆在老孙面前的一道考题就是“双刷”:不仅要刷销售,还要刷结转。


销售和结转的流量,都要刷,而且都要上去才行。


实现双刷,就一定要通过并购来实现,并且只能通过并购才能实现。


拍一块地,最理想的状态是等上两年。两年对老孙太漫长了,他等不了。


所以,他要收购的资产包标的一定是:


大部分项目已竣工,还没有销售出去;

或者马上就要竣工,可以销售;

或者是已取得销售许可证的物业。


这样的资产包,一、两年内能迅速结转,才符合老孙“刷现金流”模式。


插一句,双刷模式,在龙湖那里变成了“去库存”。


老孙的“不在乎”和吴亚军的“自负”,在同一时间坐标轴,祭出不尽相同的玩法。


地产大哥更倾向老孙的“不在乎”。


这就好比,吴亚军的矩阵式管理,长期制约龙湖的大发展。矩阵式管理,在企业规模很小的时候,就是变相的“内耗”和人才黑洞出现,导致团队精英人才流失。龙湖的事,以后慢慢说。


融创已经千六、千七的核心净利润了,还有什么样的利润,他不能接受呢?


更何况融科的资产包里,还有8.15%的净利润(以融科2016年半年业绩数据推算)。


既然早就抛弃了利润,就是要刷销售收入,刷结转收入。


一边不要利润了,一边玩双刷,老孙拿到了融科的资产包。


按这个思路,我们来看融科的资产包里货色几何:


700多万平米,北京占比极低,只有9万平,占资产包的1.29%;

货量极大的反倒是重庆,还有合肥、昆明和大庆,合肥是刚进去;重庆是全中国开发商的噩梦,房价怎么都不涨,去化极慢;占比很高的大庆,更是融科心中难以抹去的痛。


所以说,老孙这次收购的资产包,实际很差


很多媒体认为,这个资产包很好。原因是均价很低。不能再看均价,哪个开发商敢再去大庆、昆明拿地?不是价钱的问题,是敢不敢要的问题。


“丑女”为何在老孙眼里变成“女神”?至少是“可娶”?


原因其实非常简单,融科的资产包,符合老孙收购标准。


资产包中的楼盘,基本上没有超过2018年结转的,结转的时间主要在2016年和2017年,满足了融创“双刷”要求,700万平米,有400万平米,可以马上销售。


甚至到年底至明年,马上产生销售收入,约有110亿;结转最晚到2018年。而且,现在境内发债也很便宜,137亿花得并不冤。


找女朋友,有人喜欢瘦一点,有人偏偏喜欢胖一点,评判的标准不一样。


同样的道理,融科的资产包很差,但符合老孙“双刷”的胃口,不能简单理解成柳传志和孙宏斌之间的革命友情。


但也不能完全抹开一个“情”字。老孙谈了这么多项目,很多都是最后关头,老孙最后赤膊上阵,反倒是老板之间谈崩了。


八卦一下,这次收购的资产包里,有一家第三方公司,不带“融”字。


回过头来再说融科。融科上半年发了两笔债,主体评级是2A,但债项是拿到了联想控股全额无条件担保,所以说是3A。但融科的发债利率还没有融创2A+的便宜,也说明市场对融创更认可。


2

血统论


还有一个小细节,融科今年发的两笔债,支息支出占了上半年归属母公司可支配净利润近25%。


说老实话,要么是融科隐形负债操纵,让它没办法继续坚持下去;要么是融科的血统不纯正,柳传志下定决心要剥离掉。


地产大哥更倾向于“血统论”。

联想控股的血统是什么?你可以说它是IT,也可以说是PE,或者是FOF,但你唯独不能说是地产。


融科智地,本来就是联想控股的“后勤部门”。偏室出身,自己也不争气。没有单独上市,已经注定了它的下场。



反正一堆事,天灾人祸,都赶到一块儿去了。这个事,自媒体“卢俊的地产观”说得比较清楚。


其实,融科智地,最有可能成为华夏幸福,做产业新城最有戏。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老孙是一名职业经理人,去做联想控股旗下的融科智地,说不定也没招。


插一句,但凡要培养接班人,企业通常不会太好。


接班人从来都是摔打出来的,培养只能出废物。接班人其实是给老板档子弹的,不是什么好差事。


也有人说放弃融科,柳传志是从估值方面考虑。纯粹是瞎说。


联想控股是多元化的投资性企业,砍掉其中任何一块,都不会对它的估值产生影响。更主要的是,融科智地已经变成鸡肋。不砍它,砍谁。


看一下财报,就能验证上面的推测。联想控股2015中报,房地产业务归属于母公司的核心净利润是负值。


2016年中报,却是8%还多一点。不过没关系,联想控股在2016年中报归属母公司的核心净利润,只有1.9%。


从财务角度上讲,把净利润率8.13%的房地产业务剥离掉,肯定是疯子行为。其实就是血统的问题。


血统的背后,是融科们死去的一个集体缩影。


3

贪吃蛇游戏已经开始


2014年是一个分水岭,地产行业的企业阵发生更大的分化,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市场集中度空前提高。


原来前五大房地产公司市场占有率只有3%,现在已经提高到6%,前20大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10%


大公司持续做大,有很多办法。


同样,小公司做死,也有很多方式。就在死亡的边缘,国家放开了融资,小企业可以拿到各种各样的钱。但是,利润肯定没有了,成本也在不断跳表。只要不死就成,靠不停地刷现金流存活下来。


最惨的就是行业的中游公司,这种200亿到600亿之间的公司,活得非常惨,都想上台阶,都想摆脱尴尬式生存。但是,纯粹依靠自身发展完全没有机会规模化。


怎么办呢?


第一种打法,泰禾类型。


坚持做自己,做特色,地价高,没关系,反正我能找到钱,只要融到钱,没有利润也没关系。我就坚持做自己的产品,获得客户和投资者的青睐。这也能往上走,只是走得非常辛苦。


第二种打法,蓝光类型。


多元化,转型。蓝光比较典型,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干啥,自己脑子不清楚,下场可以预见。


第三种打法,融创类型,老路狂奔型。


2014年是关键年,融创是在2014年的危机到来之前,冲进500亿的公司。


这一年非常重要,这一拨企业中,没有其它一家公司冲进500亿,只有融创一家。


500亿之前,融创依靠顺驰时代的几个大盘,走PE化生存道路,活了下来,冲出死亡陷阱。


接下来,老路走不通,也没有办法走,走不了,老孙就开始并购。


并购只是噱头,玩玩票可以,成功概率非常低。


所以,我们看到,这两年,融创老是成为媒体宠儿,叫个好,搏个彩,光开花不结果。


从理论上讲,无论是蛇吞象,还是象吞蛇,都是很难。你看看,在地产行业,有几家并购成功的案例,非常非常少。


原因很简单,“蛇有毒”。


真正的游戏是“贪吃蛇”


蛇吞象,象吞蛇,是异类相杀;


贪吃蛇,是同关相杀。


可能很多人不理解。


地产大哥举个例子。诺基亚老款手机游戏贪吃蛇,就是天天吃就成,而且是单人游戏。



现在的新款贪吃蛇游戏,不仅是多人联机游戏,而且玩法改了。



游戏很简单,玩家要避免自己的头碰到其他蛇的身体,并且引诱其他蛇的头碰到自己的身体,完成击杀。


也就是说,先,后他杀。


融科智地先是完全了,融创才有下嘴的机会。


文章写完,下回接着聊吧。


延深阅读: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